开放存取的学术期刊:采纳金色模式?

学术出版的世界目前面临抉择:公家机关要求政府补助的研究应该开放给民众查阅。 Dominic Burbidge探讨了这其中有哪些难处。

在网络上自由阅览研究成果的权利,目前受到收费墙的阻挡;读者必须订阅期刊或付费阅读单一文章。出版商认为这些是编辑、审稿以及出版的必要费用,但许多学者认为,顶尖的期刊滥用了他们在特定领域中非读不可的名声,趁机索要高价。费用也随着期刊合并发行而提高,因为大学图书馆必须全部一揽子订阅。这些费用如此昂贵成为瓶颈,以至于哈佛大学在给2100位教职人员的备忘录中,宣称这样的做法在「财务上不具有可持续性」,鼓励职工将研究成果转投至免费的开放存取期刊。

2011年,英国政府也为此设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讨论如何开展开放存取研究成果。其主要动机是许多研究,尤其是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由政府资助,但民众却无法受惠。工作组的报告对现况提出不满,但是除了读者付费,期刊还能如何筹资呢?

要确保研究成果开放存取,有两个选择:绿色或金色两种模式。绿色模式指的是研究人员将文章寄存于大学图书馆营运的线上资料库,这样大众可以自由浏览。然而,虽然这是快速方便的服务,却不能支付编辑和同行评审的费用。因此这种开放存取只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尚未完成的文章,二是是已经在同行评审期刊发表过的文章。

英国审议会的报告倾向于使用另一种模式,即金色模式。根据此模式,已有的期刊透过线上开放存取公开其刊物。不过如此一来,谁支付编辑费用呢?金色模式下,作者需要自费请人评审文章。英国大学和科学部部长,David Willets认可此提议;他认为取消读者付费将“使学者和业界得以将研究更好地商业化,以期开展学术发现的新纪元。”

金色模式的问题是如此一来只能惠及公家资助的科学研究,却要牺牲其他学术领域。毕竟对大多数科学研究来说,投稿期刊的费用可以包含在一开始制定的预算中,但是对其他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里面的自费研究,或是只受到部份资助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程序申请此费用。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一旦期刊向研究人员索取高额投稿费用,以利同行评审,就意味着在高端学术领域中,只有资金充裕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会受重视。伦敦大学图书馆服务部主任Paul Ayris表示,大学科系必须“不计代价,支付重要出版商”。在金色模式下,阅读的权利会牺牲掉资金相对较不充裕的大学或是研究人员,因为期刊不会再接纳其投稿。

为支持开放存取,我们应寻求其他不依赖政府或外界补助的其他选项。政府应禁止出版公司独占市场并合并刊物订购方案。期刊订阅若能分开,会在出版界注入更多竞争力;懂得善用网路降低成本、吸取非学术读者群的期刊也会因此获益。 eLife即是这类使用网路的重要先锋。此期刊的创办归功于Wellcome Trust和其他愿意针对科学研究沟通方式“放眼未来、超越现状”的支持者。 eLife起源自学术社群,其开放存取也包含顶尖专业研究。如果当前出版社在业界无法采取这种反竞争的手段,此模式较可行,有利于驱动开放取用的风潮。

学术期刊对一个成功的社会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因此任何变动都不能不仔细评估考量。虽然将学术发表纳入开放存取的益处显而易见,但目前英国政府所提出的变更方案只惠及科学界。这点也反映了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前提,是要取得有实质且对执政有助益的成果。从苏格拉底的时代起,学术研究就是一个不论财富地位、包容异己的空间。学术期刊起始于十七世纪,当时基于研究要进步,就必须有开放交流的信念,皇家科学院的议程以期刊的形式出版;而不用付费取得特权,就可投稿期刊的自由正是此理念的中心思想。但是或许现在这理念只是历史,不再值得支持。

Dominic Burbidge是言论自由大辩论的助理编辑。目前正于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攻读肯亚和坦桑尼亚政治学博士学位。他也针对非洲情势撰写博客

继续阅读:


评论 (3)

读者须知:自动翻译由Google翻译提供,虽然可以反映作者大意,但不一定能提供精准的译意。

  1. 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effort to go over this, Personally i think strongly about this and love learning more about this subject. If at all possible, while you gain expertise, can you mind upgrading your site with increased information? It’s very useful for me personally.
    sciedu
    press

  2. 您的评论正在等待审核。

    One more brief comment. I note that Academic publishers are pushing up the costs of ‘must have’ books again; it is startling to see the sudden surge in prices on Amazon for example. However it is sure they are killing the Goose: I sometimes wonder if they are cynical enough to just be cashing in while they still can, knowing the leaner open-access times are coming?

  3. What can one say!? “What if you had no access…” Thankfully at one time I lived in London and was able, at last, to join The British Library. Sickness kept me out of Academia and at one time I could not get access to one of my OWN papers. Imagine how that feels.

  4. Good example is this 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0/1757/20122722.abstract which my local college doesn’t have. $30 bucks is a bit much.

以任何语言评论

精选内容

向左划动浏览所有精选内容


“言论自由大讨论”是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达伦多夫自由研究计划下属的学术项目。

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