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的印度学生Zahra Shah和巴基斯坦学生Dedanshu Mukherjee反思了他们的国家如何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
如果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摇摇欲坠的关系之中有什么持续的共性可言的话,那就是两国人“计分”,无论是打仗还是打板球。在最近的克什米尔边境控制线事件之前,板球和战争一直共生于我们的集体意识中,媒体或者普通人一般也不会将它们混淆。但是在2013年1月6号,二者却被拉得近在咫尺。本文描述了这两国政府和媒体对这一系列事件的看法,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两国的公共舆论。
2013年1月6日,正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板球队在新德里的赛场上激动人心地进行角逐时,巴基斯坦媒体报道了印度士兵越过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并且突袭了Sawan Patra的一个检查站。在巴基斯坦士兵与印度士兵之间的枪战中,一名巴基斯坦士兵Naik Aslam阵亡。根据巴基斯坦公共关系事务发言人的声明,“巴基斯坦士兵成功有效地对攻击进行了回击”。之后不久,伊斯兰堡的外交部传唤了印度高级代表Gopal Bagley,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抗议。
1月8号,印度军方发表声明,宣称巴基斯坦常驻军的一支部队已于当日穿越了控制线,并被印度士兵的“火力打击”拦截,最后撤退。这份声明又声称两名印度士兵, 冲锋兵Naik Hemraj和Naik Sudhakar Singh “在打击巴基斯坦军队的过程中牺牲了生命”。
2013年1月9日,一份印度权威印度语报纸,新德里版的”Dainik Bhaskar”以此作为头条:“Pak ne Babarta ki Seema Langhi: Bharatiya Seema Mein Ghuskar Do Sainikon ki Hatya, Sar Kat Kar Le Gaye”(“巴基斯坦军队的野蛮行径:越过边境,杀死两名士兵,将一名斩首并且夺取其头颅”)。《印度时报》,一份国家级权威的英语报纸也用类似的头条题目,“巴基斯坦军队杀死两名军官,斩首并且分尸”。这篇报道还追溯了以往的事件,并且声称“在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巴基斯坦军行径野蛮,印度的Saurabh Kalia上校被俘后被巴基斯坦军人折磨致死,而后将他被分尸的尸体送回印度。”1月8号晚上,来自国会执政党的印度外事长官Salman Khurshid来到国家电台NDTV,称此次事件“无法忍受”和“骇人听闻”,并承诺会用相应的行动作出回应。反对党高级领导人国教主义党的Arun Jaitlely也出现在同一频道上,呼吁印度政府“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并且“重新评估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意指在当时的和平化进程)。他同时表示,政府需要通过此次事件鼓动对巴基斯坦政府的指责。巴基斯坦驻印度的高级代表也被召见,印度当权者对此次事件也向其发出严重抗议。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印度新闻频道连续不断地播放讨论节目,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从中止和平进程到发动战争。与此同时,印度报纸也不断挑拣出事件的细节,从当地人的种种困境到被折磨的家庭。1月10号的”Dainik Bhaskar”打出了“Mere Sher Ka Sar Lao”(“老虎发威”)的标题。电视节目展示了此次事件中令人震惊的图片。自从2003年11月的停火以来,印巴双方各自挑起过发生多起小规模事件,然而,由于这次两名印度士兵被斩首,事件在印度的公众舆论中显得和以往的事件都有很大不同。26/11孟买恐怖袭击在大众的记忆中还历历在目,士兵被斩首和分尸以及印度媒体的大肆渲染点燃了公众对于巴基斯坦的愤怒。很多人高呼着“复仇”,更有人支持战争。
巴基斯坦的纸媒最初并没有认真对待1月6日事件,而且在印度媒体上也没有占上任何版面。然而,巴基斯坦的Geo TV电视台遵循着历来富有煽动性的习惯,播放了一段Naik Aslam的家人向死者默哀的视频。而后,到了1月9日,对巴基斯坦士兵杀死并肢解印度士兵的指控成功地将印度媒体的注意力引导到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暴行上。在这些指控的余波中,1月6日事件也不断地被巴基斯坦媒体报道,并被看成是暴力的开端。一位高级军官也表示,印度正在“利用政治宣传”来转移印度大众对印度在周日袭击基斯坦这件事的关注。这种互相指责的游戏和以及试图赋予这些时间特殊意义的做法并不新鲜:很多报道都暗指巴基斯坦过去一直破坏2003年的停火协议。
但是总体上来说,在巴基斯坦,这一连串问题都给国内的其他事件让路了。媒体的关注的是Tahir-Ul-Qadri向首都的进军以及MQM运动的领导人Altaf Hussain威胁要对人民党政府发动“政治攻击”。特别是乌尔都语报纸,基本上只关注MQM新闻。像《黎明报》(Dawn)这样的英语报纸属于例外,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一则专版展示出这次跨境暴力行为给控制线附近的巴基斯坦村民带来的巨大影响。然而这篇文章强调了与印度保持和平关系的重要性。相反,巴基斯坦政府官员很快发布了数则声明,否定了巴基斯坦参与边境暴力事件,而表明巴基斯坦希望继续和印度保持和平稳定的关系。巴基斯坦外交部长Hina Rabbani Khar否认巴基斯坦军队参与了此次屠杀事件,提出邀请联合国在这一问题上展开调查,并谴责了此次杀戮,重申了和平进程的重要性。这一行为体现出平衡“强权政府”和“可靠盟友”形象的困难。然而有趣的是,巴基斯坦停止了边境地区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通向佳木和克什米尔的公车线路。通过对2013年这次事件的一瞥,我们发现尽管出现了违反边境法规的事件,但两方都遵守了其他条约,并按照过去的约定交换战俘名单以及交换核武器和核设施清单
巴基斯坦媒体和政府对此次事件的回应体现出官方和民间的考量大相径庭。虽然政府非常注意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以及巴印关系的重要性,但媒体的关注点却全部在国内事务上。最近一条关于第二名巴基斯坦士兵Havildar Mohyuddin在1月10日被杀的新闻简短地登上了巴基斯坦报纸和电视频道。然而,这次“印度入侵”很快就在Quetta和Swat的爆炸造成103人死亡的新闻中被遗忘了,这也有情可原。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政府则反应迅速,召见了印度驻外交部的高级代表并进行了抗议。
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是极右翼乌尔都语日报”Nawa-i-Waqt”。该报在不显著的位置报道了这次袭击:“Control Line chauki par phir hamla, havildar shaheed; Bharat ka aqwaam muttahida se tehqiqat karanay se inkaar”(“控制线上的检查站再次被袭,军人光荣牺牲,印度拒绝联合国调查”)。然而在印度,这次事件持续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接踵而至的是控制线两侧的不断交火(“巴基斯坦军队再次开火”)。印度丝毫没有兴趣将它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国际化,它视其为双边问题,拒绝第三方介入。
尽管印巴双方的媒体都带有强烈的爱国语气,但是这不能被简单看作是一场媒体战争,因为双方的记者一直都相互合作,并且在南亚自由媒体联合会(SAFMA)中有着很深的关系。特别是在这次事件中,巴基斯坦媒体似乎并没有特别刻意引导公众观点,不论是往好的方向还是不好的方向。虽然最开始印度媒体对于斩首的报道的确搅动了公众情绪,但后来的手段变得更加谨慎了。双方都意识到,正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一场大战对两国将是灾难性的。这样一场核武国家间战争的结果是让多年发展的结果都将在顷刻间化为灰烬
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关注权威的英语报纸《印度教徒报》(The Hindu)对1月8日事件的报道。报道称,这一系列事件的起因是2012年9月一位老妇人屡次跨越控制线探望居住在另一边的家人。这引发了印度军队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印度军队继而开始在边境线上建造据点来更好地控制该区域,防止边境人员渗透。巴基斯坦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停火协议,于是开火。相互开火断断续续地持续着,并演变成了今天的事态。有趣的是,同一篇文章同时暗示(但没有肯定)印度军队也曾经斩首过巴基斯坦军人。
在战争中将尸体分尸违反战争法,却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报道中的分尸事件是真的,那么我们要关注的并不是分尸的非法性。对分尸以及报复的想法表现出印巴军人并不拿对手当人看待。这种非人化也体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公众对这次事件中受害的普通老百姓十分冷漠。这种非人化并非偶然。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两国的分裂,还是由于1965年和1971年的战争?克什米尔是唯一的原因吗?我们到底能不能走出暴力的恶性循环?最终的问题是:媒体是不是过度解读了这次事件?双方的媒体都将这次事件和以往的袭击或者对方的违约联系起来,并将这次事件看作是这种状态的延续。如果我们将此次事件视为一次因误解和士兵的愤怒造成的孤立事件,那么事态又会如何发展呢?继续血流成河并不能减少这些冲突中受害家庭的痛苦。因此,我们不应该问“谁挑起了冲突?”,而是应该问“谁有勇气结束这一切?”
Marge Piercy的一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唯有我们强迫如此,
过去才会引导我们,
否则它将会把我们,
关押在无门的牢笼。
要么我们创造历史,
要么历史创造我们。
——————–
Debanshu Mukherjee是牛津大学法律系的一名研究生,攻读BCL学位。Zahra Shah是牛津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博士生。他们都是自由言论大讨论的成员。